第72节(2 / 2)

重生之君臣 桥半里 2235 字 2个月前

燕王走出案后,对着文谨礼遥遥一礼,朗声道:“文大人多年,对朝廷亦有功劳,奈何人心易变,本王在此一礼,聊表对当年栋梁之臣的敬意。走好。”

文谨礼偏过头,只当没听见。转头看见文崇德在台下装模作样,趁人不备,还对转过脸的文谨礼露了个嘲讽的笑,文谨礼登时气得脸色通红,越发显得不知悔改,激起了围观的民愤。

不宜再拖,燕王肃声下令:“准备!”

三人被揪到台中跪下,三名刽子手端着雪亮的砍|刀立于三人身后。

此时,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将死的脸面,吴都和姜齐登时哭嚷起来,乱喊着“饶命啊”“陛下恕罪”“救命啊”等语。

“肃静!”

京兆尹一声怒吼,不知是起了作用,还是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,二人竟安静下来,只是鹌鹑似的抖着,湿了囚衣。

文谨礼倒是一声不吭,面色麻木。

为全一国相宰最后的体面,宫人在四面架上了薄纱围屏。

“时辰已至!”

“行刑!”

日头已出,天光晃的刀身一闪,刽子手熟练地一刀斩下,利落地身首分离,血溅白纱。

仵作上前查验,跪禀:“燕王殿下,贼首伏诛!”

燕王点头,“好生收敛尸身,本王这就入宫回禀陛下。”

此话一出,百姓们纷纷跪倒,喊“殿下千岁”“陛下万岁”!

燕王率众离开,围观人群中家有病人的,都争抢着上去沾地上的血,文崇德看了看觉得没趣,刚要走,抬头看见个戴斗笠蒙面还呆立着的人,呵地一笑,自言自语了两个字“好命”,转身就走。

带着斗笠的是梅子期,他没发现文崇德的注意,回过神来,赶紧转进了另一条街,上了等候已久的马车,他如今已是无官无职之人,名声败坏,回不得故里,预备去个南方小城,了此残生。

人群四散,冯裴和卓远互相一拱手,也各行各路。

有人感叹:“当年文相何等风光,哪里想到今朝。”

有人不屑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天理昭昭。”

有人阴谋:“谁知道里面有什么事,水深得很!”

今日罢朝,燕王带着回报进了御书房,启元帝听了,点点头,淡然地让他回衙门做自己的事,燕王行礼告退。

门一关,顾缜也闭了眼。

他早已不再被烈火焚身的梦魇侵袭。大楚,也早已不再走下坡路。

此刻,文党不存,文谨礼也终于死了。

他终于死了!

这一世到今日,方才有真切感受,当真是逆天改命,重新来过。

顾缜睁开眼,伸手探入怀中,握住心口那块玉牌。

可惜他不在眼前。

九郎,你一定要平安归来。

当日宫中就发出了公告,将文党一案细细说明,次日官报就提出了依法办案的讨论,各地书生一边牵挂着沿海战局,一边讨论得不亦乐乎。

有了报刊,战事消息传播得快捷,比宫中也晚不了一天,大家都知道,水师昨日被击沉了一艘战|船,死伤甚重,举国悲愤。

沿海仗打得热火朝天,朝中也不平静。

文谨礼伏诛数日后,巡按柳莹一封奏章入朝,赣省灯油教案发。

启元帝:“众卿有何看法?”

那灯油教打着的是佛教旗号,启元帝一点态都没表,风向不明,百官都犹犹豫豫地不肯开口,耿直的大理寺卿大人又是一马当先,痛斥灯油教伤天害理,请陛下派人彻查,若属实,一定要出兵平定。

启元帝还不表态,又问:“其他人呢?”

没人开口也不是个事,渐渐地,有人站出来说许是有什么误会,有人说下官与江大人想得一样,有人说还是该让地方再调查调查,不一而足。

启元帝又看向内阁其他众臣:“诸位内阁大臣,有何看法?”

被点了名,大家也都一一说了,内阁到底是比较靠谱,大家都跟江载道差不多意思,依律办事。

启元帝点头,这时才露了笑容:“很该如此,不愧是内阁重臣,朕心甚慰。”

于是那些顾忌着佛教和稀泥的官吏就白了脸。

“就让赣省的大理寺分支查吧”,启元帝最后点了将,“让朕看看大理寺在地方办得如何。”

江载道领了旨,当日就吩咐了下去。随之传出去的还有这日朝堂上的问答,配合次日官报上柳莹有关灯油教的文章,在学社中刮起了一阵猛风。

岫云寺的长老到底是耳聪目明,自古朝廷办事都不是单纯办事,办的那都是风向,他心中猜测陛下许是要有动作,很是忧愁。隔日,岫云寺众僧侣集体前往水观塔为陛下祈福,还特地弄得异常简朴,毫不铺张,是又想讨启元帝欢心,又怕招了启元帝不喜。

启元帝听闻三宝上报,笑了笑,就给了三个字:“太聪明。”

皇权之下,聪明无用啊。

作者有话要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