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记14(1 / 2)

娇娘春闺 笑佳人 2338 字 25天前

后记14

王遇安还了债主的千两银子, 带着另外的五百两以及两个老伙计离京去采购玉石了。

赵宴平、孟昭继续在各自的官署做事,没人敢在赵宴平面前议论是非, 翰林院里有背后嚼孟昭舌根的, 孟昭只当没听见。如此过了几日,无论朝中还是大街小巷,对这件事的议论都淡了下来, 毕竟是京城, 隔几日就会传出新的热闹。

但一众官夫人们都知道了,孟昭的生母只是个商户家的妾室。

事情没捅出来之前, 因为无知, 大家对孟昭的出身也不在意, 养父养母体面就行了, 如今一闹, 一个被嫡母丢弃的破落商户家的庶子, 真的不好听。

李御史看中的是赵宴平的正直、孟昭的才学,得知赵家的善后之策,李御史仍然愿意结这门亲事, 但李夫人与李姑娘不愿意。

李姑娘哭道:“堂姐表姐们嫁的都是嫡子, 我若嫁了一个庶子, 往后见面她们得怎么嘲笑我?再说王家落魄这么多年了, 赵家这次接济他们, 谁能保证王家一定能重新兴盛起来,万一还是个破落户, 年年都去找孟昭要钱, 那是亲爹, 孟昭到底管不管?”

李姑娘并没有见过孟昭,以前爹娘夸他一表人才温和儒雅, 又有三品大员做养父,高中探花多荣耀,李姑娘才愿意的,现在孟昭的荣耀被生父埋汰了,李姑娘就不愿意了。

李夫人与女儿想的差不多,她就这一个女儿,不能因为丈夫的书生意气草率定了亲。孟昭到底是养子,如今摊上一家糟心的亲戚,若王家一直落魄一直跑去赵家要钱,赵宴平夫妻对养子的感情会不会淡了?

为了此事,李御史与妻子、女儿吵了几次,可女儿实在不愿,他也不能逼迫女儿,只好作罢。

李夫人就派身边的管事嬷嬷来赵府,送了阿娇一封信。

李夫人在信上说,近日天热,她头晕不适,不能再履行两家月底的相看之约。李夫人深感歉意,但又不想耽误阿娇替长子选妻,如果阿娇有其他合适的人选,无需顾忌他们李家,先去相看别家的姑娘也行。

一纸委婉之词,其实就是嫌弃孟昭的出身,毁约了。

李家送信的嬷嬷还候在厅里,阿娇看完信,再看她一眼,笑了,慢慢将信放在桌子上,对李家的嬷嬷道:“你们夫人病了,我本该过去探望探望,可我们府上一堆事,着实走不开,你回去了,替我向你们夫人道声保重,叫她安心休养。”

那嬷嬷额头都冒了汗,连连赔笑答应,然后匆匆走了。

人一走,阿娇就将李夫人的信丢在了地上!

倘若李夫人看不起她,阿娇还不气,李夫人看不起昭哥儿,阿娇恨不得咒她真的一病不起!

“是不是那边打了退堂鼓?”冬竹捡起信,猜测道。

阿娇懒得说。

冬竹快速扫眼信中内容,一边收起来一边劝慰道:“夫人何必跟她计较,小官爷的生父生母只要活着,早晚都会找上来,现在两家还没成亲,及时看出李家是什么人反而是好事,否则李姑娘都嫁过来了,婚事不能离,人家又嫌弃小官爷,小官爷才是真委屈。”

阿娇看了她一眼,眼神仍带着几分为儿子不平的怒气。

冬竹笑着给她捏肩:“别气了别气了,现在这样挺好的,咱们小官爷唯一能令人嚼嚼舌头的地方也传出去了,大家都知道小官爷是什么人,这时候还愿意嫁小官爷的,那才是小官爷的良缘,比那知面不知心的靠谱多了。”

阿娇胸口的火气终于消了下去。

对,没有李姑娘,还有张姑娘孙姑娘田姑娘,儿子那么好,她就不信挑不出一个更合适的。

她想通了,但怎么知会儿子却是个难事,阿娇怕儿子不舒服。

孟昭已经料到了,快到月底之期母亲却绝口不提相看的事,每次看他目光也颇为躲闪,休沐前一日,孟昭回府后来给母亲请安,主动询问道:“娘,李家是不是跟您毁约了?”

阿娇脸色微变,攥着帕子道: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

孟昭笑道:“猜的。”

那笑容看得阿娇心疼,立即保证她一定能给儿子找门更好的婚事。

孟昭不急,与母亲商量道:“娘,其实我想外放,儿子空读过不少圣贤书,却从未真正体察过民间疾苦,儿子想去外面闯闯,历练够了再回京。”

刚刚察觉永嘉公主对他的心思时,孟昭就就有过外放的念头,只是怕母亲舍不得,后来母亲替他安排好了一门婚事,孟昭又想,如果自己成亲了,永嘉公主自然会跟着死心。可现在他与李家的婚事黄了,永嘉公主却又来翰林院借书,颇有要安慰开解他的意思,孟昭就坚定了外放的念头。

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,凡是见过永嘉公主笑容的年轻男子,可能都会为她动心。

孟昭也陷入过惊艳,但他不敢沉迷。

连李家都嫌弃他,宣和帝更不可能把捧在手心里的金枝玉叶嫁给他。

如果永嘉公主坚持,宣和帝不会责罚公主,却可能迁怒他,甚至父亲母亲。

孟昭不想让事情变得那么难看,他离京是最好的解决之策,哪怕只离开三年,三年里永嘉公主也肯定出嫁了。

阿娇不知道儿子的心事,她最先想到的是儿子想躲避京城关于他身世的议论纷纷。

为了让母亲同意他外放,孟昭默认了母亲的猜测。

阿娇便不忍心再拒绝了。

她当年也想逃离那些议论,可她没有地方可去,儿子不一样,他去外面躲个三年清静,三年后再回京,儿子成长了,京城差不多也忘了这事。还有,三年后王家的生意也能出个结果了,如果王遇安成功东山再起,对儿子的名声也有好处。

“你真想去,娘支持你。”阿娇目光不舍地道。

孟昭笑了笑。

等赵宴平回来,孟昭也同样征求父亲的意见。

赵宴平觉得,儿子能外放历练是好事,京城这地方全是达官贵人世家子弟,那些人看在皇上、贵妃娘娘、端王的面子上也会给儿子面子,不敢给儿子出什么难题。外面就不一样了,天高皇帝远,本地豪绅世族更是敢与官府叫板,儿子去会会那些人,才能看清楚人间险恶。

功利上讲,外放并不会耽误儿子的前程,谢郢便曾外放多年,如今都是内阁预定的人物了。

赵宴平没奢望过儿子能进内阁,能心性坚定地一直勇敢往前走,就是好儿郎。

“回头我与你卢叔说一声。”卢俊的父亲便在吏部做事。

孟昭笑道:“不劳父亲,儿子主动求外放,翰林院便能替儿子安排。”

.

同进士想谋个知县都容易,更不用说孟昭一个探花郎。

翰林院主管也以为孟昭是为了躲清静,躲躲也好,他自去吏部替孟昭商议外放之事。同样是知县,也有穷富之分,孟昭有才,又有贵妃娘娘撑腰,不能打发他去太差的地方。